目前分類:心理學報告 (1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Jul 18 Tue 2017 09:43
  • %49 10

愛情裡面的成分,到底有多少比例是對等…(歌詞//是我不夠好 李毓芬)

愛情是許多人歌頌的題材,也是心理學家研究的題材。Sternberg的愛情三角理論是最有名也是最廣為流傳的(這在我國小就聽到現在都沒變)但,愛情真的這樣嗎?一個婚姻失敗的人提出的愛情理論可信嗎?我不是相當認同。我認為:它在用詞上不是相當適當,且沒有討論方向上的問題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於一個修課兩次的人來說,這場辯論不是個什麼棘手的問題,但我還是意外的錯愕了。我還沉浸在我懊惱期中考未達九十分,也沒記得這場辯論就在發考卷當天,不然我還會另外準備也說不定。題目依然是「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」,我依然站在反方立場,我的小組依然是結辯,我依然是小組代表…

這次組員也是蠻厲害的,對自己的信仰相當堅定,討論起來是相當輕鬆的;作為有經驗的人我的任務就是偵錯:記得去年正方有一位同學,辯才無礙,很多我們的瑕疵都成為了他攻擊的點。很快的我們就確立了我們的理論,我們認同自由意志是假象,事實上我們一切的行為產生都於我們先天的基因與後天的制約有關;堅信所有的行為都是藉由我們感知,接著我們意識到,然後個樣的墊子訊號在我們的腦中產生化學反應,最後被執行出來。而對於很多落人口實的詞我們也加以解釋,像是:想是受器在腦中的感知,回憶是執行在腦中的行為,法律責任是因為無法順利受到法律社會制約的後果…在實戰中證明,我們的理論是相當堅固的,當我說完我們的觀點後,對於正方所有的詰問我們都可以依據我們理論的內容給予答覆。或許,經過了一年,我對講台也更熟悉了,覺得我口條也變順了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18 Tue 2017 09:41
  • %47 07

依據105學年普通心理學為證實在人們消費的「誘餌效應」,而做了一分不記名網路調查問卷,問卷內容如下:

這是一家中式速食,有菜單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18 Tue 2017 09:37
  • %46 04

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:當你聽到音樂「少女的祈禱」,就會拿著你家裡的垃圾帶往門外衝?少女的祈禱本身是一首很普通的曲子,但是經過不知幾年的時間,我們已經漸漸習慣這首「垃圾車的歌」;這就是制約。

在我們身活中制約無處不有,從我們的名字就是一種。譬如說我的名字是苑萱;即便我家人給我命名的時候是有所意義的,但對一個出生幾個月的我來說:「苑萱」這個詞是兩個沒有意義的音節而以。我真不知道在我會有反應前,我的父母對喊了我的名字多少次了,(試想:當你聽到了兩個沒有意義的音節你會有反應嗎?)突然有一次我轉頭了,接著我可能聽到一串我聽不懂的話,或是一連串對著我的動作,也可能是對這我微笑或各式表情……總之,最後我發現當他們叫了一聲苑萱,如果我不反應,他們就會再叫一次,如果我反應了,接著就會與我互動。於是我明白:他們叫苑萱時我就該有反應,因為那兩個音節代表著我;這是靠著制約習得的。(這種以前聽到苑萱沒反應,經過制約而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的,這是古典制約。)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l 18 Tue 2017 09:36
  • %45 02

一直以來同性戀對我來說是個謎,我不太懂同性戀者是如何出現的,有人說是天生的,有人說是受他人影響的,可是我都覺得不妥;但是演化心理學卻給我不一樣的解釋。

原本我是這樣想的:如果同性戀是天生的,那麼就存在某段基因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會成為同性戀。問題來了,幾千年來並沒有女性與女性生下小孩,更沒有男性與男性產下後代,這些基因是如何存留的?也許你說同性戀是隱性基因,兩個都是一個顯性一個隱性基因組成的異性戀,那麼就有機會產下兩個隱性組成的同性戀;但著麼一來就說明同性戀原本就是少數,自己有無法產生後代,就好像達爾文在做純種培養一樣,用幾代做出都是顯性的樣本,而經過幾千年交配的我們,不知過了多少代了,還能存在同性戀應該微乎其微,而時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是遠遠超過期望值,這樣造成了矛盾。或者你說,中國自古打著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的旗幟,造成同性戀被逼著也有了小孩;不過世界這麼大,不是全世界都是華人,並且同性戀者應該不會動不動跟異性做愛,生下一兩個孩子就罷工了,比起有著三妻四妾、兒孫滿堂的異性戀者,更是沒有可比性啊。再者,常聽說同性戀者被逼上絕路,他們的基因更無法傳給下一代。藉由上述種種,我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假設是錯的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Mar 15 Wed 2017 16:09
  • %44 01

這是我第二度修習普通心理學,是什麼樣的原因有讓我回的這堂教室,今天我想以一位小記者的身分,採訪我自己。

 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8 Wed 2016 11:05
  • %39

學期中,普心老師給讓我們打一場辯論,主題是"我們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"

大家自由選邊站,依人數結果將正方分為五組,反方三組進行小組討論,然後(正方選三組)有一個"正正反反正反"的辯論。我是反方結辯組的代表發言人。幾分的興奮加上幾分的緊張,我上台全無章法,這些日子看了一些演說的節目又自我磨練好像都宣告無效,所以我現在要寫一份逐字稿。(當然經過時間的洗禮多少有些變化)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十周的心理學在討論的主題是"智力",吶,就來討論些關於智力和我的事吧

我從小到大的智力測樣加起來大概也有五次以上吧,最早大概是在小學一年級,那時在老師的推派下到隔壁小學考資優班,後來是考上了,不過當時因為家裡安排出國(好像是那樣)我並沒有繼續後面的手續。回國後,小三,又去考了一次,這次我記得很清楚我已經上了,假期時(不知道是署還是寒就是了)還去上了一下課,那些甚麼數理對我好像都不是問題,不過語文方面我好像覺得不大容易,但最後因為我不想理開既有的環境,不想離開已有的朋友,不想轉學,就沒有去就讀資優班了。兩次的測驗距今都有一段時間了,回憶起來也是相當模糊,不大記得考了些甚麼。可是印象中都是依些空間問題吧...另外一點記憶是,記得小一時有很多人,考試項目號向有五項左右,每一項都有限時,大家好像都做不完,可是我都做完了。這到底是不是腦補出來的記憶我不知道(之前心理學也提到過記憶,有一段說道記憶是會有誤差的),可是長大後再也沒有一次智力測驗可以做完的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到底,是我們意志驅使我們大腦運作,還是大腦要求我們意志行動?

科學家曾經對著進行腦部手術的局部麻醉病患進行實驗,實驗內容如下:用微微的電擊刺激大腦,測試受試著的反應。這實驗的結果大致呈現,受試著意識到這刺激在給予刺激後一秒左右的時間。試想,我們接受任何刺激都要隔一秒鐘才會有反應,會發生甚麼事?以時速一百零八公里在高速公路上行駛,距離前車約三十公尺,這時前方的車緊急煞車,一秒鐘後你就會狠狠地撞上去了。所以顯然的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微妙的地方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個人覺得課後影片有很多值得討論的點(我還想再看一遍),尤其對我一個志在為師的人來說。

整體而言我不認同這總提前的教育方式,儘管有些小孩從中受益,有不錯的表現,甚至讓幼稚園或國小老師(我很有可能當個國小老師)來說減輕一些負荷。

給我ㄧ個綽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